食品自给率38%的日本,发生了“大米从超市消失”的骚动事件,尽管政府开仓放粮,但是前景预期堪忧,民意难平,民间媒体充斥着各种批评声音。
1、“令和的米骚动”爆发2024年8月,日本超市突然出现大米供应荒,善于编辑的媒体称之为“令和の米騒動”,超市大米缺货甚至空架,原来标价2000日元左右(约96人民币)的5公斤越光牌袋装米,9月份迅速窜到3285日元(约157人民币),涨幅达到64%,到2025年1月已经涨到4185日元(约200人民币)。
在很短时间内,超市缺米的恐慌便蔓延到全国。据媒体报道,有些地方社区大妈集中在超市货架旁边等着上货,有的居民表示想一次多买点,省着吃,不知多久会恢复正常。图示为2024年8月某超市货架张贴的标签:“本架2KG和5KG的大米,每人限购一件”。
2025年1月,东京23区消费者物价指数中,米类是1年前的1.7倍,东京圈部分超市销售的5KG袋装国产米接近5000日元(约239人民币)。2025年2月15日,TBS媒体报道,一家免费提供米饭的餐馆店长加藤雄大哀叹,今年2月越光米进价是去年同期的2倍,怎么办?
2、农水省出手投放储备粮虽然2024年日本大米产量达到679万吨,比2023年增加18万吨,但是2024年12月集中收购的大米同比减少20.6万吨,由于这部分亏欠,加上积累的多方面因素,市场供应进入持续紧绷状态。到2025年2月,日本政府绷不住了,终于出手干预。
2025年1月31日,农林水产省(下文简称:农水省)负责人江藤拓在国会答辩称,价格高涨是因为“流通堵塞”。2月14日,他再次对媒体宣布:决定放出21万吨储备大米,缓解市场的紧张局面,必要时还会增加,预计今年秋季会平稳下来。
据ANN新闻报道,本次投放的21万吨,有15万吨立即投入市场,其中的10万吨是2024年新米、5万吨是2年前的旧米。另外的6万吨作为机动使用。
投放米预计在3月下旬摆上超市货架,不会直接向下影响价格,首要供应目标是中食、外食经营方,比如某些餐馆停止了免费添加米饭的附加服务,增加大米投放以后可能恢复。
日本大众以吃当年或上年新米为习惯,对于投放旧米的政策有点皱眉头。有居民表示,从来没吃过旧米,不知道什么味道。当然也有居民安慰道,别挑剔了,有吃的就不错了。
3、根源在主导机构减少种植面积对于这次米骚动事件的原因,农水省方面认为是流通渠道阻塞,有的人认为是外国游客太多,太能吃,抢了他们的饭碗。实际是怎么回事呢?自由媒体不断挖掘,数据验证的事实,更接近真相。
首先,政府为什么要投放21万吨呢?表面原因可以看成是2024年收购亏欠了20.6万吨,似乎是弥补之举。
日本储备大米机制的基本做法是,每年储备21万吨,最多保管5年,期间库存有100万吨上下,保障国内1.5至2个月的基本需求量。作为储备安全保障功能,主要用于粮食灾荒、自然灾难,与超市日常经营的商品组合体系完全不同,本次拿出储备米应对市场供应失衡,显然是不符合常规功能目标的意外之举。
按照农耕常规逻辑,2024年8月超市大米货架缺货,问题应该是出在2023年。据农水省数据,2023年秋季收获大米661万吨,这个数据距离全国消耗的常规量705万吨有40万吨缺口。从实际披露的库存数据看,2024年7月份库存82万吨,同比2023年的123万吨缺少41万吨,验证了2023年大米收成减少的事实,也埋下了骚动的伏笔。
主管机构通过媒体宣称,暂时短缺的问题,等到了9月新米上市就可以解决。其实在2024年8月26日,大阪府负责人吉村知事就提出投放储备米的申请,当时农水省不同意,表示不需要,没有供需压力,言外之意一切都在掌控中。这一系列做法显得很虚假,因为9月份新米要等到10月份以后才可以吃到嘴里,空余1个月怎么办?真实情况为什么不说?实际库存数量显示,9月份同比亏50万吨、10月到12月份,分别亏44万吨、43万吨、44万吨。就这样,企图捂住的问题酿成了公开的社会事件。
作为主管机构的农水省明知产量不足、还要寻找托辞,几次把原因归结为流通不畅、投机商囤货,有撒谎欺骗嫌疑,因而饱受批评。
据日本经济新闻2022年12月16日报道,由于农水省决策,水稻种植面积减少到125.1万公顷,比2021年减少5.2万公顷。相应地,2021年收获大米702万吨,2022年秋天减少到670万吨、2023年减少到661万吨。
数据证明,农水省胡乱作为是问题的根源。至于为啥要减少种植面积、腾出土地安排什么用场、谁会得利,不是本文关注点。
4、网民呼吁解散农水省2月15日,查询“令和の米騒動”主题,有253篇文章,查询相关话题网络讨论帖子动辄上万条评论,多数是批评农水省无为无策。有网友说,今天到超市,看不到大米,而且还标识涨价。农水省解体变成民营吧。大米价格暴涨,是农水省失政,是人祸。农水省的掌权人是高级国民,他们收入多,不必知道国民和米农的生存情况。可是改善国民生活是他们的工作吧,如果做不到,就不需要它了。
2025年2月3日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,立宪民主党的神谷裕呼吁:“大米价格持续高涨,不是农水省应对迟缓造成的吗”。农水省负责人江藤拓表示:“确实有很多值得反省”。
具体如何反省还不清楚,但是,形成的恶果总要有人去接盘。我们从一般流通经营渠道分工,看看谁在得利、谁来接盘。
从大米流通环节看,日本大米生产流通渠道主要有4个环节,一是生产者,二是集荷者(类似一级收购站),三是批发业者,四是终端售卖经营者(超市、餐馆等)。
按照经营的溯源流程,产量少、价格高,生产农户应该趁机挣钱了,实际并没有。日本水田很少大面积机械种植,绝大多数是小微农户,出入田间几多辛苦。一位熟悉新泻县稻米种植农户的人士说:“至少在我知道的农村地区,没有一位稻农因为价格上涨而增加收入。即使收购价格稍微上涨,由于收购的时候压低等级、降低评价,收入基本还是持平,种地的就别想发财。如果真能赚钱的话,就没有人会减少种植、离开水田。我看到米农们聚在一起互相问,到底谁在暴涨中赚钱了”。
第一个挣钱的环节是收购大米的人。由于实际收获减少,集荷者将预付给生产者的估算金提高到了去年的1.4至1.5倍,他们可以控制收米环节的评级,掌握交易价格主导权。第二个挣钱的环节是直接到产地高价采购的批发商或投机商。从2024年8月以来,批发商频繁与产地生产者联系,用相对低价采购,规避集荷者高出3倍的过手价格。第三个挣钱的环节是批发商和囤货者、大企业之间的投机交易。
于是,到了终端经营者的超市、便利店、餐馆,要么涨价、要么减少份量,要么取消免费加饭服务项目。比如7-11就被媒体批评,疑似改变便当塑料盒结构、减少米饭容量。
很显然,不管主管机构如何反省、中间环节怎样操作,最后接盘者都是消费者。
曾任大阪府知事、大阪市长的律师桥下彻分析道:“2024年9月农水省预测新米上市供给会平稳,实际大相径庭。那些预测荒谬的人就不承担责任了吗?上次预测错误、这次就能够预测正确吗?在经济活动中,不可能由一部分官僚和少数人控制数量和价格,历史证明,凡是这样操作的,都错了”。
5、超市等经营者应有预案前文提到,日本大众对大米的鲜度要求很高,只吃当年或者前1年新米,软糯、鲜香、保鲜时间稍长,前2年的米被称为旧米,特点是硬度大、没有鲜香气、容易老化。这种口味需求对超市经营者是个挑战,不敢囤积、卖旧米。但是万一遇到目前这种情况,大米产地供给失衡,超市等业态作为终端经营者难以应付。
从2024年夏季以来超市卖场的波动看,最早是6月份超市进货困难,货架出现空置,7月份已经无法正常安排促销特卖活动。8月8日恰好发出南海大地震警示,刺激了消费者大量购买,立即出现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。有些超市商品货架上出现了“1家最多买2袋”等贴纸。
图源:日本食量新闻
茨城媒体报道,在食品超市“Save食彩馆千波店”里,一位顾客说:“我在看标识传单,价格便宜下来就买。”店长石田裕典说,客人喜欢购买5KG袋装米,价格在3000日元(约144人民币)以下。我们通过加大折扣率等措施,尽量让客人接受,但与前一年相比,由于缺货,销量确实有减少,客流也减少了。
除了超市以外,其它相关业态也受到直接冲击。
山阴中央媒体报道,藤本谷米店老板藤本真由说:“我们家没有存米,现在的价格难以想象,经营基本停滞。其实,我已经发现大米不足的骚动,有储备大米的想法,但是买不到。”
长崎媒体报道,寿司店老板大久保喜信表示:“大米价格上涨,我们餐馆受到了很大打击。上个月在长崎市开业的饭团专卖店,比开店前计划涨价两倍以上,打乱了经营规划,菜单都要重新策划。”
近几个月,日本各个地方媒体均有类似上述紧张情况的报道。说明两个问题,一是企业经营者没有储备和流通后援预案,即使早期发现缺货,也无法应对,这种风险机制明显有漏洞,即依赖高质量的信息系统提前预警,一旦预警系统跑偏就麻烦了。二是农水省没有把真实情况早一些告诉公众,预警系统失信,一些协会组织也跟着重复其观点,造成整个流通渠道失去预期防控机会。
当然,位居农产品流通渠道中介的农协组织也有话说,他们主动站出来,要求主管机构查清真相。
2025年2月4日,日本生活合作社联合会常务理事二村睦子在农水省对媒体表示,已经向该省提交“食料、农业、农村基本规划的意见书”,并就其主要观点进行了说明,他呼吁3月内阁会议讨论这一方案,特别是去年夏天以来持续的米价上涨和流通停滞,“流通阶段是否真的存在投机性收购行为,要求进行调查”。
写在最后日本大米骚动的原因似乎并不复杂,但是经过主管机构的操作就变成了一件公共风险事件,而且影响面覆盖到每一个吃米饭的人,令人咋舌。
从超市等经营者考虑,应该对这类事件有独立的应对预案,不能单纯相信有人提供及时、真实的保障信息。就像北海道的SECOMA便利店超市,在遇到自然灾害时,其它企业多数关店停业,它却可以独立采取应对措施,维护运营秩序,因而深得“道民”喜爱。
目前,农水省对2025年大米产量的供需预测趋紧,各地农协正在策划增加种植面积,什么时候能控制、平衡大米供给,有关话题还有待于跟踪观察。